首页 > 最新动态 > 科学与人生 | 王大中院士:我认识的李冠兴
最新动态
科学与人生 | 王大中院士:我认识的李冠兴
2024-08-283

本期导读

光阴荏苒,白驹过隙。我们当年与冠兴院士一起研讨建设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工程——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核燃料元件生产线的情景时常泛起在心间。欣闻讲述冠兴院士生平的传记即将付梓,感慨、感动之情油然而生…… 



虽然冠兴生前与我不在一个单位共事,我在清华大学潜心科研、教书育人,他在核工业科研生产建设一线披肝沥胆、顽强拼搏,但我们两心相知、恍若比邻:涓涓流水不因石而阻,真挚情谊不因远而疏。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能做到知己般地推心置腹、互相支持。


李冠兴夫妇与王大中院士


我比冠兴年长5岁,在我的印象中,冠兴总是那么和蔼可亲、温文尔雅,却又永远充满自信、奋发有为。在与他几十年的友谊中,我总感到他身上好像燃烧着一团火,这团火,是那样炽烈,那样暖人心脾,那样鼓舞人心!

我和冠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已相识。1956年,清华大学成立了工程物理系,这是国家为培养原子能科学技术人才而成立的第一个核工程系。冠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该系,而我作为清华大学机械系在校学生调入工程物理系转读核反应堆专业,我们成为同系的系友。

1957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的李冠兴

1956年,冠兴年仅16岁,他在班里年纪最小却是班上的尖子生之一。他一直担任学习委员,后来又担任团支部宣传委员,并在毕业时获评优秀毕业生。1962年大学毕业后,他又留校攻读核材料专业研究生,师从李恒德先生,1966年毕业。那时候的清华大学对学生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真刀实枪地做毕业设计,完全开放式地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锻炼,这一点应该也是让冠兴终身受益的。

研究生毕业以后,冠兴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国家重大工作扎根一线,在原二机部二〇二厂工作了40年。他几十年如一日,脚踏实地、辛勤耕耘。他敢于推翻苏联专家的结论,为生产堆元件成品合格率的大幅提升和堆内事故率的降低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改革开放的艰难转型期,二〇二厂陷入困境,他四处奔走,争取支持,筹建了核工业唯一建在工厂里的重点实验室,建设了研发基地,争取到了一批重大科研项目。2001 年被任命为二〇二厂厂长后,他组织建成了我国第一条重水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为秦山三期核电燃料元件国产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学者治厂,他力求为每一位员工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受到了全体员工的敬佩和爱戴。2004年10月,冠兴从厂长的岗位上退下来,受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委托,参加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国际招标工作,任核燃料组组长,前后历时三年,出色地完成了任务。2008~2018年,冠兴担任中国核学会第七、第八届理事会理事长,在他的领导下,中国核学会在学术引领、产业发展、国际交流、科普宣传、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2018 年,李冠兴院士(左二)与王大中院士(中)、詹文龙院士(左一)、陈佳洱院士(右二)、王乃彦院士(右一)参加中国核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时合影


生活中,他为人厚道、以诚待人;学术上,他求真务实、创新图强。一路走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跟跑”到“领跑”,在核燃料领域,冠兴带领团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使我国的核燃料产业不断成长壮大起来。

1997年,担任二〇二厂总工程师的李冠兴带领团队承担了用于10兆瓦高温气冷堆球形燃料元件制备的八氧化三铀粉末的研制任务。他以为国家高技术发展做贡献、为企业长远发展提升创新能力的理念,激励团队中的同志们全力投入、艰苦攻关,研制出了完全符合技术指标要求的产品,并保质超量地按时提交给了清华大学,为实验堆建设和我国高温气冷堆技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冠兴(中)在生产现场指导工作

自主创新的高温气冷堆技术必须实现工程化、商业化,高校和企业必须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经过我们双方的通力合作,2016年3月27日,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首条工业规模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核燃料元件生产线在二〇二厂正式投料生产,标志着我国在第四代核能系统技术研发和工程应用上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此外,我们还共同构建了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核燃料元件生产线独特的技术管理体系,完善的质量管理、安全环保、职业健康安全的体系,为推动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制造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实现高温气冷堆技术工程化、产业化、国际化,助力我国“一带一路”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冠兴非常有战略眼光,他总是告诫大家,建设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不仅是为了给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供应核燃料元件,更是为了给今后我国建设商用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厂需要的年产百万级数量的球形核燃料元件生产技术积累有益的经验,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能源技术转型升级做出贡献。

李冠兴(左一)在科研一线指导工作

冠兴十分关心、支持元件生产线的建设工作。在生产线建设过程中,他多次到生产线现场了解实际情况,深入车间仔细询问每一个工序,与相关人员进行讨论,关心工程化难题的解决、工艺技术的改进、设备的国产化、质量管理与可靠性提高等各方面的问题。

冠兴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工程技术专家,是我国宝贵的战略科学家。同时,他又是一位执着且谦和的学者,是一位德艺双馨的智者。他的身上展现了智慧才华与人格魅力的完美融合,也谱写了科学家与管理者的“双料”传奇。认识了李冠兴,你就见到了一种格局和高度。冠兴以赤胆忠心的爱国情怀、卓尔不群的勇气与能力、无私忘我的科学家精神,完美展现了一代科学巨擘超凡的大师风范和崇高的人格魅力,让人仰大师之学,更慕大师之德。

李冠兴荣获核工业功勋人物


《冠世兴核:李冠兴传》将冠兴传奇式的人生呈现在世人的眼前。“求真务实,创新图强,厚道为人,报效祖国”“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冠兴自觉地把自己的人生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之中,始终心系“国之大者”,在一穷二白时大胆探索,在改革发展中奋力追赶,在市场搏击中自立自强,在国际竞争中创新突围。在服务国家民族的崇高信仰下,他像战士一样战斗、像旗帜一样引领、像磐石一样坚守,穷其一生,坚定不移、坚韧不拔,致力于科技创新和产业报国。他的一生,是共产党人坚守初心、勇担使命、艰苦奋斗的一生,是杰出科学家不畏艰辛、敢为人先、知难而进的一生,也是清华大学毕业生真切践行“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清华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的一生!他是清华的骄傲,是祖国需要的大师!

中国进入了新时代,每天都在以精彩华章谱写中国梦的传奇。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必须讲好中国故事。《冠世兴核:李冠兴传》一书,正是我们凝聚力量难得的精神食粮。

社会飞速进步,各种思潮纷至沓来,坚守善良、无私与爱国、奉献的崇高品质,也面临诸多挑战。但《冠世兴核:李冠兴传》会把你带入一种纯洁、高远、奋发的精神境界。洁白无瑕的灵魂、熊熊燃烧的热情、一往无前的勇气、战无不胜的信心,将会使生命变得更加充实、更加美好,让人领略到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激发起昂扬向上的斗志,焕发出生命中最大的力量。

万物皆有逝,唯精神永存!冠兴用奋斗的一生为中国核工业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他那颗美丽、高贵的心灵,也照亮了我们的精神家园。冠兴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德馨品高的大师风范必将历久弥新、光耀后人,永远是我们立身做人、研究治学、干事创业的光辉旗帜。

冠兴,安息!冠兴院士精神永存!愿冠兴院士钟情一生、奋斗一生的祖国核事业繁荣昌盛,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早日成为世界核强国! 


本文摘编自《冠世兴核 : 李冠兴传》(杨新英, 杨关著)序一,本文作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大中,标题和内容有调整。

科学人文在线,与您共同关注科技史、科技哲学、科技前沿与科学传播,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价值的阅读!欢迎点赞、转发、留言讨论,我们将每月选取互动活跃、留言精彩的读者给与赠书奖励,公号对话框输入“赠书”,可了解赠书活动详情。联系邮箱:kxrw@mail.sciencep.com。

转载说明:申请转载请在文末留言或邮件联系,转载时请完整保留文章出处说明,未经同意不允许修改、删减文章,不允许添加与文章内容无关的信息及广告。


今日荐读 

?



内容简介

李冠兴院士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战略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是一位谦和且执着的学者,也是一位德艺双馨的智者,他的身上,体现了风度与才华的完美融合,也谱写了科学家与管理者的“双料”传奇。本书展示了这位腹内有乾坤、立马振山河的核科学家曲折感人而又辉煌励志的人生故事,真实记录了李冠兴院士为我国核材料及核燃料元件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再现了李冠兴院士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以及心怀“国之大者”,为核一生、忠诚奉献,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的使命担当。他以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卓尔不群的科学品质、无私无我的价值追求,深刻展现了一代科学巨擘崇高的大师风范和超凡的人格魅力。

本书适合核科学、能源科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者、科研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等阅读,亦是学习科学家精神的良好读本。


本书作者简介

杨新英,中国核工业勘察设计协会宣传主管,“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宣传部部长、中国国防科技工业文化交流协会专家。参与创作纪实文学作品《核铸强国梦——见证中国“两弹一艇”的研制》,获“五个一工程”奖。著有《彭士禄传》,被收入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特别推出的“建党百年·百部优秀党员传记作品”。编著有《赤诚——彭士禄图传》,荣获2020“书香羊城”十大好书。

杨关,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编审(正高级技术职称)、高级政工师。1977 年参加工作,现为中国军工文化首席专家、《军工文化》杂志副主编、《航空班组》杂志特约编辑及专栏撰稿人。出版纪实文学、报告文学、专论等个人专著7 部,在省部级以上报刊发表新闻、散文等作品千余篇,发表理论文章、学术论文等200 余篇。


来源:科技人文在线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