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今天,她75岁,正芳华!
最新动态
今天,她75岁,正芳华!
2025-09-282
图片

1950年,新中国初生。在时代和国运的召唤声中,一盏光在北京东黄城根的一座小院里悄然点亮。


这光,是中国核事业的星火。这里,是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也就是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前身。从此出发,我国核工业踏上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壮丽征程,书写了不忘初心、不辱使命的奋斗史诗。


图片

原子能院旧址,东黄城根甲42号


作为我国核科学技术的发祥地,从“一堆一器”开启原子能时代,到“两弹一艇”挺起民族脊梁,从我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并网发电,到核技术造福千家万户,从打造四大科技创新平台,到建设世界一流核科技研发基地……75年来,原子能院始终与核工业发展同心同频,肩负着强核强国的神圣使命,发挥着核科学技术核心引领和重要支撑作用,汇星星之火成煌煌炬光,辉映出一个核工业强国的崛起之路。


以身许国、敢为人先、严谨求实

这是薪火相传里的根与魂


站在建院75周年的节点回望过去,历史的厚重让人不禁感叹,原子能院走到如今,她的血脉里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根与魂?


1950年5月19日,当中科院近物所成立之时,对外面临着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对内面对着极其困难的科研条件,但在“祖国需要我”的召唤中,一批又一批学有所成的爱国学子毅然放弃海外的优渥条件,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将个人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扎根在这里。


1955年,党中央正式作出发展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决定。为了支撑核工业全面发展,我国决定从苏联引进一座7000千瓦重水反应堆和一台直径1.2米的回旋加速器(简称“一堆一器”),并将它们建在原子能院现在的院址。刚刚破土动工时,现场是一片荒野,工作人员只能在破庙里办公,暂住在附近村镇的农民家中。老一辈科学家在简陋的环境下艰难攻关,于1958年成功建成“一堆一器”并移交生产,标志着中国跨进了原子能时代,我国也拥有了第一个比较完整、综合性的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


在为国铸剑的激情岁月里,原子能院的科技工作者们隐姓埋名、以身许国,先后攻克关键材料生产、点火中子源研制、氢弹理论预研、中子测量、核反应数据测量、核潜艇动力堆设计及验证等多项科技难关,为“两弹一艇”的研制铸就不朽丰碑;同时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技术攻关提供了关键数据,并为其地面测试装置提供钋-210核电池能源。


在二次创业的转型步伐中,原子能院自主创新、敢为人先,积极探索和平利用核能,建成我国第一座元件材料热室,圆满完成秦山核电一期压水堆核燃料组件入堆考验任务,并提供启动中子源棒,为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并网发电作出历史性贡献。与此同时,创新开发了放射性医用同位素、工业用放射源、微型中子源反应堆、辐照及核探测技术等一批民用产品和技术,推动实现重水堆、微堆等出口海外,助力核能造福千家万户。


图片

一体化快堆概念设计场景


进入21世纪,原子能院瞄准前沿、与时俱进,相继建成中国实验快堆、中国先进研究堆、北京稀有同位素束流装置、核燃料后处理放化实验设施四大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持续加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原子能院深化改革、追求卓越,构建了高效的“研发、设计、产业”一体化科技创新体系,集中力量推进国家重大任务攻关,发展新一代核能技术,引领闭式核燃料循环体系建设,全面推进葫芦岛基地建设,发展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着力建设世界一流核科技研发基地。


从“一堆一器”出发,原子能院创造了我国核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7位曾在此建功立业,先后有70余位两院院士在原子能院学习或工作,10余个核科技骨干单位由原子能院派生或援建……原子能院在我国核工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真正发挥了“老母鸡”的作用,并在一代代原子能院人的接续奋斗中,培育出“以身许国、敢为人先、严谨求实”的院训。这一独特文化产生于我国核事业的起步,发展于“两弹一艇”的攻关,深植于原子能院75年的发展历程中,与“两弹一星”精神、“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及“强核报国 创新奉献”新时代核工业精神一脉相承,是科技报国的生动实践,已成为原子能院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宝贵精神财富。


科技创新、产业强基、融合发展

这是使命担当中的勇与毅


站在建院75周年的当下探讨发展,多变的形势不禁引人深思,原子能院稳步前行,她是如何找准发展道路,又是如何践行使命担当的?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作为国家核科技发展的策源地,原子能院将科技创新这一发展“关键变量”变为“最大增量”,不断创新、勇于突破,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面提升核工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片

锦屏深地核天体物理加速器实验平台


原子能院全力推进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要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大力实施核能“三步走”发展战略,一体化闭式循环快堆核能系统研发项目获中核集团立项并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全面突破环形燃料组件设计、试验验证和加工制造等关键技术,整体研发深度及技术成熟度达国际领先水平;先后完成原型微堆、加纳微堆、尼日利亚微堆低浓化改造,使我国成为第一个完全掌握微堆设计、建造、运行、退役、低浓化技术的国家;牵头研制的世界最强流深地核天体物理加速器成功出束,被习近平总书记赞誉为“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跨越”成果之一,首批实验成果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核天体物理实验研究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在国产高铁车轮无损检测、航空发动机构件残余应力测量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心脏”铷原子钟提供核心工作物质铷-87,助力北斗卫星全球组网完成;自主研发的两步法冷坩埚玻璃固化工程样机顺利完成连续运行试验,具备工程应用条件。中国先进研究堆、微型中子源反应堆、泳池式反应堆、北京稀有同位素束流装置面向全球开放应用,科技成果竞相涌现。


图片

环形燃料组件临界热流密度试验装置


在一代又一代核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原子能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国家级科技奖励160项,省部级(含视同)科技奖励近1800项,专利授权3000余件,发布国际标准5项,获得中国专利金奖2项,连续 3年摘金夺银。


以科研孵化产业,以产业反哺科研,是当代科研院所行稳致远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原子能院以创新引领,以科技赋能,围绕主责主业积极开拓新领域新赛道,加速实现产业化,统筹推进“研、转、产”链条式发展,大力推动产研协同和产业升级。


图片

国际首款X/γ核辐射剂量探测芯片


原子能院重点围绕加速器产品、堆化工程服务、新材料技术等核心竞争优势,构建专精特、可延展、集群化的产业布局。成功研制国内首台套商品化串列加速器,实现串列加速器完全自主可控;国际首台专用于空间辐射环境效应测试的紧凑型中能质子回旋加速器装置正式交付,关键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自主研发的国际首款X/γ核辐射剂量探测芯片成功量产,实现“从一到百”的产业化突破;打通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温精馏分离硼-10同位素的全套工艺技术流程,稳定产出丰度达70%的富集硼-10产品;国内首次分离出高丰度镱176 同位素、锶88同位素,填补了空白;国内首台基于强流回旋加速器的BNCT(硼中子俘获治疗)样机通过技术验收,首台套示范项目迈入关键实施阶段;反应堆海外出口“上新”,泰国微堆项目进入建造阶段;热敏灸机器人产品获医疗器械注册证和生产许可证,具备医院市场准入条件。


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原子能院谋划布局一批产业原创技术、推动实施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一批战略新兴产业、积极开拓核心产品市场应用,产业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造血”能力持续增强。


图片

EMIS-170同位素电磁分离器


深化改革、追求卓越、人才强院

这是时代征程上的时与势


站在建院75周年的路口展望未来,时代发展日新月异,让人不禁思量,原子能院锚定基业长青百年强院目标,未来的道路应该如何走得更稳、更好、更远?


时代洪流中,惟改革者进。原子能院持续深化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理解,明确了“基础性、前瞻性、先导性、工程性”的战略定位,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出了“建成服务国家战略、引领核科技创新发展、支撑核工业发展的世界一流核科技研发基地”的新时代奋斗目标,并绘制了改革发展“路线图”。


图片

葫芦岛基地建设启动


原子能院在中核集团科研院所中率先实施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制定发布实施方案,深化改革攻坚战全面打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了市场导向、管理高效、评价科学、充满活力的创新体系;推进全面项目分级分类管理改革,1300多个项目实现线上管理,为科技创新做好“加减法”,蹚出一条大型综合性科研院所项目管理的新路。开展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行机制改革,构建产业化平台公司——中核原子能院科技有限公司;建立让科研人员最大受益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实现重点转化项目的实体化运营。全面深化机构改革,成立葫芦岛中心,启动葫芦岛基地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全面提速,核心能力显著提升;优化重组集中采购中心组织架构,落实实质性二级集采率100%目标。完成薪酬与考核激励改革,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加速干部年轻化进程,建立并巩固干部退出和“369”轮岗交流常态化机制;聚焦干部能力提升分层分类打造“头雁引领”“事业尖兵”等经典培训品牌;健全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机制,全面推行干部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加强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建强干部管理体系并确保有效运行,选人用人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持续提升。


卓越绩效模式是组织实现持续成功的“金钥匙”。作为中核集团首批卓越绩效模式贯标推广单位,原子能院牢牢把握“抓体系、育方法、锻能力”总要求,以深入开展世界一流核科研机构对标为抓手,扎实推进卓越绩效贯标。成立卓越绩效贯标工作机构,制定发布《院卓越绩效模式导入实施方案》,有序开展自评价工作,引入外部智慧资源精准定位发展瓶颈,打造“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将追求卓越融入日常管理,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作为支撑国家核科技和核工业发展重要的科学思想库、技术储备库和人才库,原子能院始终坚守“为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才支撑”的初心责任,用心打造核科技人才高地。近年来,原子能院建成“院士、中核集团首席科学家、科技带头人、院首席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的技术人才成长通道,成功增选院士2人,新增国家高层次人才相关计划、中核集团首席科学家、科技带头人等137人;核心技术六级人才达580人,遴选培育10支创新团队;打造“卓青招聘”雇主品牌,“双一流”生源达100%;院研究生教育一级学科核科学与技术进入国家A类;分别与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共建吴有训物理学英才班,探索培养高层次物理人才的创新模式。


七十五载矢志报国,风华正茂开启新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原子能院将继续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科技创新筑牢发展根基,以产业升级激活澎湃引擎,以深化改革破除前进壁垒,以人才培育汇聚磅礴动能,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核科技研发基地,为实现核工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况。


来源 | 中核集团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