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他用“土装备”,算出原子弹成功的关键一步
最新动态
他用“土装备”,算出原子弹成功的关键一步
2025-09-282

【科学家日历】

点滴故事中,领略科学家精神的熠熠光辉。我们特别开设【科学家日历】专栏,讲述科学家的故事,打造展示科学家群像风采的“人物志”、讲述科技事业发展历程的“时光笺”、弘扬科学家精神内涵的“文化集”。


图片

原子弹、氢弹、中子弹……这些国之重器研制成功的背后,是科学家们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贺贤土,便是其中的一分子。中国科学院曾评价他“在中国核武器研究和设计中完成了大量开拓性科学研究工作和若干重大任务”,精准概括了他的重要贡献。


“无条件服从国家安排”


1957年,贺贤土考进了浙江大学物理系。在大学校园里,他系统地学习了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等核心课程,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毕业后,又因为成绩优秀,他被分配留校当助教。这时,一纸调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62年11月,贺贤土突然接到通知,他被重新分配至北京的一家单位。单位名称、工作内容,却都没有告诉他。尽管心怀忐忑,贺贤土还是毅然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当时的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无条件服从国家安排。

到了北京,贺贤土才知道,为研制核武器,国家选拔了许多刚刚毕业的学生,贺贤土正是其中之一。他被分配至当时的二机部九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参与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离开了熟悉的家乡和学校,远赴北京去做一份隐姓埋名却又惊天动地的事业,贺贤土回忆:“当时的压力是很大的。”


图片

1963年,刚到二机部九所的贺贤土在看书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站


用“土装备”攻坚克难


在二机部九所工作第二年,贺贤土被分配了一项重要任务:研究原子弹过早点火概率问题。原子弹爆炸需通过中子源在预定时刻点火引发链式反应,若提前出现少量中子导致过早点火,可能使试验失败。当时已经有好几位专家计算过这个概率,但数据都不够精确。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贺贤土去请教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彭桓武。“彭先生告诉我,要根据系统物理特性和时空大小等因素来比较方程各项大小。”贺贤土回忆,“彭先生打了个比方:如果这一项的大小是‘3’而另一项是‘1’,则可略去‘1’的项,方程一下子就解出来了,这就是著名的‘3与1之比3就是无穷大’。”

彭桓武的这种方法被科研人员称为“粗估”。受此启发,贺贤土先是用手摇计算机、计算尺等“土装备”进行“粗算”,经常一算就算到深夜,算了一本又一本草稿;而后又与同事合作编写计算机程序,最终精确算出过早点火概率,为原子弹的成功爆炸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这一成果不仅应用于首颗原子弹试验,也在后续核武器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片

贺贤土的演算手稿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原子弹爆炸成功后,贺贤土很快又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他相继参与了氢弹的热测试理论研究和第一次地下核试验理论研究。在中子弹的研究中,贺贤土率领一个十几人的小组,创新性地描绘出了一幅不同于原子弹和氢弹的中子弹理论原理图景。这一“创举”起初遭到不少质疑,但贺贤土坚持用科学的思维、科学的结论来回应,最终的核试验结果证明,他们团队提出的中子弹理论原理正确无误,为我国独立自主研发中子弹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片

贺贤土在马里兰大学做学术报告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贺贤土是我国激光核聚变领域的拓荒者。2018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编号为079286的小行星,命名为“贺贤土星”。2019年,贺贤土荣获世界核聚变能源领域最高奖——爱德华·泰勒奖。


科学家说

谈到高水平科创人才的标准,贺贤土说:“科学家务必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这是始终排在第一位的。”

贺贤土还勉励采访他的小记者们:“孩子们应该从小培养对科学的兴趣,不仅要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多动手实践,多观察自然现象。”他说:“科学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公式和定理,它是对世界的探索和理解。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思考,才能真正理解科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贺贤土院士:我们隐姓埋名,却并不孤独.《中国科学报》.2024-02-09

[2]贺贤土:蹚出我国核工业创新路.山东科协.2024-12-31

[3]《贺贤土:铸盾驭光 星耀苍穹》.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2025-05-05

[3]2019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选结果揭晓.科学网.2020-02-16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