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参加中国核工业勘察设计协会2025年度联络员工作会议的代表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了广西贺州市钟山县花山瑶族乡三叉村,走进新中国第一块铀矿石遗址,驻足凝视、深学细悟。这里,是中国核工业发展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承载着中国核工业从无到有的艰辛创业历程。这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铀矿石,不仅镌刻着中国核工业的根脉与灵魂,更将新时代“两弹一星”精神凝练成可触可感的具象符号。如今,它以全新的面貌重焕荣光,开启红色教育新篇,宛如一部厚重的历史教科书,在静默中诉说着开拓者们的奋斗传奇,持续激励着人们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奋斗血脉,于铭记历史中汲取前行力量,在继往开来中书写更壮阔的时代篇章。
走进新中国第一块铀矿石遗址
汲取前行力量
传承核工业精神 开启红色教育新篇
2025年5月,经过精心修缮与建设,新中国第一块铀矿石采集地遗址以全新面貌正式亮相。该遗址在进行了配套性设施建设后,遗址标识、科普宣传栏、稳定性维护工程等均已完善。最引人注目的遗址标识设计别具匠心,其中,遗址标识堪称点睛之笔。上半部分是按11.5倍等比放大的“开业之石”,数字“1.15”恰好对应中国核工业诞生日,象征着核工业开拓者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下半部分造型如蓬勃升腾的蘑菇云,生动再现了“东方巨响”的历史瞬间,其形态又神似数字“7”,以此致敬中国核工业创建70周年。遗址标识底座采用当地花山岩体石材,主体标识采用铸铜工艺打造而成,长约3米,高约2.5米,重约600公斤,整体气势恢宏、庄重大气。
2022年,该遗址获批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遗址所在地广西贺州市钟山县花山瑶族乡三叉村被授予三星级地质文化村,这里丰富的地质文化与独特的瑶族风情相得益彰。2024年,广西三一〇核地质大队、广西三〇五核地质大队、广西三〇七核地质大队携手,共同启动遗址建设项目,历经一年的精心打造,于2025年5月顺利落成,让这段历史遗迹重焕生机。
如今,这座全新亮相的遗址,不仅是对核工业创业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两弹一星”精神和新时代核工业精神的生动展现。它以直观的方式,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呈现在人们眼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拼搏奋斗。
这座标志性建筑不仅是对核工业创业历史的铭记,更是对“两弹一星”精神和新时代核工业精神的具象化表达。它如同一本生动的历史教科书,激励着人们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奋斗精神。中国核工业勘察设计协会的代表们在此驻足凝视、深学细悟,从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
新中国第一块铀矿石
发现历程
我国发现铀矿物较晚,1934年,地质工作者张定钊用分光分析法在江西南部钨、锡、铋、钼矿石中鉴定出铀元素;1938年,地质工作者张更在广西花山花岗岩体的冲积砂内,采集到含有放射性元素的独居石、钍石等矿物;1943年5月,江西地质调查所南延宗与资源委员会锡业管理处田遇奇、李铭德、刘铭绅等在广西富钟县(现富川县、钟山县)黄羌坪调查锡钨矿时,在矿区的石壁上发现铀矿物,后经南延宗和吴磊伯详细鉴定,这些铀矿物为晶质铀矿、脂铅铀矿、磷钙铀矿,这是首次在我国发现铀矿物,并于1943年在《地质论评》“地质新知”栏目首次报道我国发现铀矿物,继而南延宗、吴磊伯于1944年在《地质论评》发表我国第一篇关于铀矿的论文《广西富贺钟区铀矿之发现》。
新中国诞生之初,百废待兴,中央还一时顾不过来考虑国家整个原子能事业的布局,也没有铀矿勘查的专门队伍。但面对美国的核讹诈,毛泽东主席早有发展原子弹的战略思想,1950年他在莫斯科看了苏联首次核试验的纪录片时就说:“看来原子弹能吓唬不少人,美国有了,苏联也有了,我们也可以搞一点嘛!”但是由于当时对我国铀矿资源情况了解不多,也没有立即作出决策。到了1953年中央确定从苏联聘请铀矿地质专家,指导中国进行铀矿勘查。
1954年2月,在地质部普查委员会内成立第二办公室(简称普委二办),开始着手筹备我国铀矿资源勘查工作,负责人是安桐馥、高之杕,聘请的第一位苏联铀矿地质专家是Φ.И.拉祖特金。普委二办由地质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刘杰直接领导。1954年7月,根据抗战时期留下的信息,普委二办技术组先到辽宁做放射性地质调查,城县大房身长石矿发现结晶铀矿和多种含铀矿物,但矿体规模太小,没有继续调查取样。1954年10月,普委二办技术组又紧接着到广西富钟县(现钟山县)黄羌坪继续做放射性矿产调查。本次调查时间为10月19日至11月7日,地质部技术人员和苏联专家共20人组成地质部花山工作组,携带伽马辐射仪6台,紫外光灯1台,来到花山开展铀矿调查工作,花山是1943年5月我国地质学家南延宗首次发现铀矿物的地方,工作组最终在花山岩体杉木冲发现铀矿化,并采集铀矿石标本运送到北京。
本次调查结束后,工作组于1954年11月编写了《广西富钟县花山区杉木冲铀矿报告》,该报告详细叙述了本次工作时间、人员组成以及所携带的设备,并对花山工作区的地理位置、地质特征,铀矿化特征以及找矿前景进行了评价,但报告中并未对铀矿石采集工作进行说明。为了调查新中国第一块铀矿石采集地的具体位置,广西三一〇核地质大队与钟山县有关工作人员在周边经过多年走访及宣传,最后寻找到当年花山工作组在当地临时聘请的劳务工史秀学老人,时年90岁高龄的史秀学带着走访组来到杉木冲一号平窿口,清晰的回忆起当年协助苏联专家施工浅井的位置就在一号平窿进去后右拐到最里面位置上方,施工的浅井见矿后,苏联专家就让临时聘请的劳务工离开现场,他们开展了秘密的标本采集工作。通过史秀学老人的回忆,广西三一〇核地质大队工作人员在对应的地表位置找到了已经塌方的浅井,这一现象与上个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留下杉木冲一号平窿平面图如出一辙,进一步证实了新中国第一块铀矿石采集地的具体位置。
1954年,地质部花山工作组在花山留下的珍贵照片
上世纪50年代,苏联铀矿地质专家抵达湖南郴州火车站的珍责照片
上:地质部花山工作组在本次调查结束后,于1954年11月写下的《广西富钟县花山区杉木冲铀矿报告》
下:报告中详细叙述了花山工作组成员以及携带的设备,地质现象,地质成果等内容
“开业之石”走进中南海
找到铀矿石后,苏联专家Φ.И.拉祖特金非常兴奋,一再叮咛说,这是非常难得的发现,一定要送回北京,作为中国富存铀矿的见证,10月下旬,第一块铀矿石标本被带回北京,Φ.И.拉祖特金亲自请地质部副部长刘杰及苏联专家组组长库索奇金观看了铀矿石标本,并汇报了调查的情况。
我国首次在广西发现的中国第一块铀矿石“开业之石”
广西发现铀矿石的信息迅速传到中南海,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要求立即听取汇报。1955年1月14日下午,周总理把地质学家、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和核物理学家钱三强请到中南海西花厅,在座的还有国务院第三办公室主任薄一波和地质部副部长刘杰。周总理先请李四光讲国内铀矿资源情况,后请钱三强讲原子能科学技术研究情况、核反应堆和原子弹基本原理,然后告诉他们:“明天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要听取这方面的情况,你们做点准备,简明扼要,可以带点铀矿石和简单仪器做点现场演示。”当晚,周总理亲自执笔向毛主席写了报告:
“主席:
今日下午已约李四光、钱三强两位谈过,一波、刘杰两同志参加。时间谈得较长,李四光因治牙痛先走,故今晚不可能续谈。现将有关文件送上请先阅。最好能在明(十五)日下午三时后约李四光、钱三强一谈,除书记处外,彭、彭、邓、富春、一波、刘杰均可参加。下午三时前,李四光午睡。晚间,李四光身体支持不了。请主席明日起床后通知我,我可先一小时来汇报下今日所谈,以便节省一些时间。
周恩来 一·十四晚
明日下午谈时,他们可带仪器来,便于说明。”
周恩来总理写给毛泽东主席的报告手记
第二天,即1955年1月15日下午,毛泽东主席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其他领导人还有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彭真、李富春、薄一波等。会议听取了李四光、钱三强、刘杰的汇报,中央领导传看了采自广西的第一块铀矿石标本。钱三强按周总理的要求,带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盖革计数器,把它放在桌上,把铀矿石装进口袋,从桌旁走过,计数器就立刻发出“嘎、 嘎、嘎”的响声,有的领导人也怀着浓浓的兴趣亲自做了试验。此次会议做出了中国要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重大战略决策。最后,毛主席作总结性讲话:“我们的国家,现在已经知道有铀矿,进一步勘探一定会找出更多的铀矿来。解放以来,我们也训练了一些人,科学研究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创造了一定条件。过去几年其他事情很多,还来不及抓这件事。这件事总是要抓的。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只要排上日程,认真抓一下,一定可以搞起来。”“你们看怎么样?”毛泽东看了看大家,接着强调说:“现在苏联对我们援助,我们一定要搞好。我们自己干,也一定能干好。我们只要有人,又有资源,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这是开创中国核工业的一次绝密会议,是中共中央为新中国发展原子能事业做出的历史性决策。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听取李四光、刘杰、钱三强关于我国原子能工业的汇报。人物从左至右为:李富春、彭真、周恩来、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薄一波、刘杰、钱三强、李四光(图为场景复原,图片来源于《核梦璀璨——我国核工业第一批厂矿照片集》,王寿君主编,中国原子能出版社,2018年5月版)
“开业之石”对于中国核工业史乃至中国发展史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它确定了中国铀矿的存在,极大地鼓舞了士气,让大家看到了中国核工业的希望,也让当时给我们提供技术支援的苏联吃了“定心丸”。第二,这一发现让国家领导人做出了迅速且正确的决定,全国铀矿勘查自此拉开了序幕。第三,在当时国际和国内形势较为动荡的年代,中国核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建设核能源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
现如今,在广西花山这片土地上,仍然能看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开发局的核地质队员们沿着前辈的足迹,继续着核地质勘查这份伟大的事业,当新一代的“伽马枪”经过具有铀矿化的石头时,“伽马枪”仍旧发出“嘎、 嘎、嘎”的响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一定要一代一代传下去,使之转化为不可限量的物质创造力。未来,新中国第一块铀矿石采集地遗址将作为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发挥更大的作用。它将引导广大党员群众铭记历史,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历程,传承先辈们的奋斗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开拓创新、奋勇前行,为推动中国核工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让核工业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核铸强国梦——见证中国“两弹一艇”的研制》,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年10月版
《核梦璀璨——我国核工业第一批厂矿照片集》,王寿君主编,中国原子能出版社,2018年5月版
广西壮族自治区三一〇核地质大队提供了所有图片资料和部分文字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