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
今天(4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同日
新华社刊发文章
《中广核:以“热海绿沙氢”战略擘画产业融合新图景》
深度报道了中广核
在风电、光伏、光热、氢能等多领域的
全面布局和创新实践
原文如下
↓↓
《中广核:以“热海绿沙氢”战略擘画产业融合新图景》
图为中广核汕尾“伏羲一号”风渔融合示范项目(受访单位供图)
“中广核创新实施‘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既可以集约利用海上风电场内海域资源,提高空间利用率,还可以研发和应用现代海洋牧场新型装备技术,为深远海相关装备制造奠定基础。同时,还可以解决近岸退养还海、退围还海导致的养殖用海空间不足问题。”中广核新能源广东分公司总经理潘天国说。
记者了解到,当前,“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模式在国内已呈多点开花之势,在山东莱州、福建平潭等地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光伏治沙:提供荒漠化治理新能源方案
塔克拉玛干沙漠广袤无垠,黄沙漫天。长期以来,荒漠化问题严重制约周边地区发展。
据中广核新能源新疆分公司副总经理马保军介绍,中广核新能源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地区,把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和沙漠阻击战相结合,打造洛浦县万亩“光伏+农业”综合治沙项目基地。目前,中广核南疆和田地区洛浦县万亩沙漠土壤化改造试验示范项目已实现全面覆绿,为当地带来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景观的持续改善,推动了当地旅游业和畜牧业发展。
图为中广核南疆和田地区洛浦县万亩沙漠土壤化改造试验示范项目(受访单位供图)
在库布其沙漠腹地,中广核采用“种树+种草+养殖+发电”一体的生态光伏产业模式,建成6座光伏电站,装机容量82万千瓦,有效治沙3.4万亩,既解决了周边民用燃料不足问题,也增加了人工植被覆盖率。
记者了解到,由中广核新能源牵头起草的《沙漠光伏电站技术要求》已作为国家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系统性提出沙漠光伏电站设备选型、配置、安装及验收、运行维护等技术要求,是我国该领域相关技术标准体系的重要补充。
光储协同:锻造光热行业核心竞争力
光热发电是绿色低碳的电网友好型电源,兼具调峰电源和储能的双重功能,是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安全可靠有效手段。
中广核自2011年开始布局和研究光热业务,历经十余年探索,已形成较完整的运维技术和标准体系,主导建立光热标准38项,其中主导制定光热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1项,对支撑我国槽式光热发电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为中广核德令哈50兆瓦光热示范项目(受访单位供图)
“中广核在光热领域的创新实践,已累计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约600家企业共同高质量发展,推动了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中广核新能源光热研究院副总经理尹航说。
布局绿色氢氨醇:解锁清洁能源新图景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载体,在全球能源转型和我国“双碳”目标引领下,正逐渐成为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广核在氢能领域正加速布局。
2024年12月,中广核首个制氢站——中广核宁夏宁东制氢站成功出氢。中广核新能源宁夏分公司总经理李国庆说,该制氢站作为中广核氢能技术研究所的科研实验平台,将通过研究新能源制氢系统运行能耗、关键设备性能、物料消耗、运行安全、故障风险、寿命衰减等方面的评价、评估和预测方法,解决新能源发电与制氢的耦合问题,为后续新能源制氢项目技术方案、设备选型、投资评价、生产运维等关键环节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
中广核宁夏宁东制氢站设计图(受访单位供图)
此外,记者了解到,中广核可再生能源孤网海水直接制氢系统海上试验样机由中广核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联合研发,以“伏羲一号”配套建设的风电、光伏发电作为电源进行海水制氢,可发挥我国沿海地区可再生能源发电与氢基能源转化的配合优势,后续将规划利用储氢、合成甲醇、合成氨等多种手段为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开启新赛道。
中广核新能源在河南、内蒙古布局的两个制甲醇示范项目也在陆续推进,将助力氢氨醇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热海绿沙氢’战略引领下,中广核凭借一系列‘新能源+’融合发展模式与深入探索实践,已成为推动能源领域创新变革的重要力量。”中广核有关负责人说,面向未来,中广核将持续以融合为桥梁、创新为引擎,在能源领域深耕细作,为助力我国早日实现“双碳”目标、构建绿色可持续的能源新格局贡献力量。